大众网枣庄9月6日讯(记者 孟令洋)8月30日,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枣庄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2017年,枣庄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发挥引领作用,建成至少1家具有明显成效的紧密型医联体或医共体。到2018年,所有县级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2020年,则实现医联体建设全市全覆盖。
根据《枣庄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枣庄将积极推进全市医联体建设,通过充分发挥各种模式医联体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逐步引导患者初诊和小病在社区、康复在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到二级医院;大病和疑难复杂急性病进入三级医院。
今后,枣庄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推进将大大降低公立医院年门急诊人次,三级公立医院年门急诊人次增幅同比下降 10%以上,各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门急诊人次占比逐年只增不降。
何谓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分级诊疗
《方案》里明确了今后枣庄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的三大重点任务,即推进建立多种医联体模式、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建立医联体政策保障机制。
大众网记者调查发现,枣庄市已经建成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医联体、市中医医联体及滕州和山亭跨区域医联体运行机制。《方案》颁布后,枣庄将继续研究解决医联体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医联体服务的基本流程,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那么,何谓医联体?枣庄市卫计委医改办工作人员解释,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
早在2012年6月,枣庄市卫生局就已着手研究医联体运行模式。2013年3月28日,枣庄市精神卫生医联体、枣庄市妇幼保健医联体同时挂牌成立。两大公共卫生医联体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尽可能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今后,枣庄将深化专科专病医联体和跨区域医联体建设、启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加快推进医共体(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龙头,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组建市域内若干专科专病医联体,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启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枣庄将分别以市立医院和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为核心医院,相关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为合作医院,签约组成紧密型医联体,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
在推进医共体(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方面,由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或其他县域医疗中心牵头组建医共体,串联县域内所有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形成区(市)、镇、村三级联动、分工明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其实,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滕州中心人民医院与山亭区人民医院成立的“滕山”医共体。据了解,自两地合作以来,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建立以来,仅2014年全年双向转诊14796人次,增长10.49%。
鼓励、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
根据《方案》,枣庄将探索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下沉、建立规范双向转诊机制、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首诊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新格局将是枣庄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工作的意义所在。
枣庄市卫计委医改办工作人员举例介绍,一位山亭籍患者在确保疑难、复杂、急危重症患者及时上转,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回社区接受康复护理。这样,医联体内三级医院应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提升下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今后,枣庄三级医院应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就诊比例。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同时,建立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引导患者自觉自愿配合,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
枣庄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
此外,枣庄将建立一系列医联体政策保障机制,如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政策、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建立人员保障激励机制。
相关新闻:
山东公布分级诊疗试点名单 枣庄市中区在列
枣庄版分级诊疗:构建完善医联体 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90%